1985年4月的一天,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郗照明正忙于处理外交事务,突然接到消息,一名安全保密检查组的工作人员在检查机要保密室的墙壁时,意外发现了一根被埋在墙体中的塑料细管。工作人员立即喊道:“郗大使,快看,这是什么?”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郗照明的注意,他迅速赶到现场。
那时,中阿关系正处于低谷,外交环境愈加紧张。作为驻阿大使,郗照明深知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决定对大使馆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没有外部的威胁。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后,郗照明立刻走到检查地点,仔细观察了这根塑料管,并立即表示,这显然不是来自中国外交人员的物品。
接下来的检查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当检查组继续挖掘时,他们在细管的另一端——墙体的深处,发现了一个窃听器。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全面检查后,竟然还发现了另外34枚窃听器,分布在使馆的不同地方。这一发现令人触目惊心,35枚窃听器的同时曝光,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一件罕见的事件。中阿昔日亲密无间的友谊,为什么会演变成如此敌视的局面?而郗照明,又该如何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呢?
展开剩余84%提起阿尔巴尼亚,很多老一辈中国人心中依然怀有深刻的记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前二十年里,阿尔巴尼亚常常出现在中国报纸的新闻版面上,报道着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大力援助,体现了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195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阿尔巴尼亚成为了中国的一个坚定支持者。
早在1949年11月23日,新中国成立不到两个月,阿尔巴尼亚便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最初的十年,两国保持了正常的外交往来,建立了大使馆并派遣留学生,种种外交活动都符合惯例。中阿关系的迅速升温发生在1960年。那时,中国在面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禁运时,苏联的支持也突然中断,中国的外交环境变得愈发严峻。
1960年6月,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召开,会议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中国进行猛烈攻击,企图孤立中国。就在此时,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团长卡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中国,公开指责赫鲁晓夫的霸权行径,最终让赫鲁晓夫的阴谋失败。这一事件让中阿关系进入了蜜月期。赫鲁晓夫因阿尔巴尼亚的立场强硬,撤走了所有在阿的苏联专家,并断绝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所有援助。
中国在阿尔巴尼亚遭遇困难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1960年代,中国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包括粮食、外汇和专家支持,帮助阿尔巴尼亚度过了严重的粮荒。即便当时中国自己也面临严峻的自然灾害和民众饥荒,中国人民仍然坚持支援阿尔巴尼亚,展现出友谊的伟大力量。
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也非常感激中国的帮助。当时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对中国的援助表示由衷感谢,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自发鼓掌,为中国的援助队伍加油,街头巷尾张贴着“中阿一家亲”的标语。阿尔巴尼亚政府在国际场合上也始终支持中国,特别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阿尔巴尼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到了1970年代中期,两国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最早察觉到这一变化的,是1969年便担任中国驻阿大使的耿飚将军。作为一位曾在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外交官,耿飚的敏锐感受到了阿尔巴尼亚政府对中国援助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曾经感激中国援助的阿尔巴尼亚政府,渐渐地将这种援助视作理所当然,并且变得贪得无厌,甚至要求比其实际需要更多的物资。
当中国政府向阿方提出要合理使用援助时,阿方领导人霍查却做出了激烈反应,公开指责中国,“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不向你们要,向谁要?”阿尔巴尼亚的这种态度令中国感到失望。1978年,中国决定实施改革开放,并逐渐减少对阿尔巴尼亚的物资援助。这一决定让霍查感到愤怒,他开始在外交场合公开诋毁中国。
中阿关系的裂痕逐渐加深,阿尔巴尼亚政府中断了与中国的合作,两国的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这一时期,尽管中国没有公开反击霍查的言论,仍然在大国风范下保持了理智和克制。在霍查重病时,中国甚至派遣最优秀的医生前往阿尔巴尼亚为他治疗,但霍查却对这一善意的帮助视而不见。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郗照明大使抵达阿尔巴尼亚,感到两国关系的紧张和复杂。刚刚下飞机,他就被阿方外交部的官员告知,要求他和使馆人员在三天内搬迁到新建的大使馆。郗照明感到非常突兀,因为他并未接到相关的外交通知,且搬迁决定没有事先与中国进行外交照会。尽管如此,在上级的批准下,郗照明还是选择了妥协。
然而,当他查看新使馆时,发现这里的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外交工作的基本需求,甚至使馆建在一片废弃的水泥操场上,办公和生活条件非常简陋。尽管如此,郗照明依然忍耐下来,提出了整改要求,但阿方推拖了数月才勉强改善了使馆条件。
1985年春,郗照明为确保使馆的安全,向外交部申请派遣安全检查组对大使馆进行详细检查。检查组在使馆内发现了被精心藏匿的35枚窃听器,并且将其拆除。这一发现惊动了郗照明,他没有立刻将窃听器的存在公之于众,而是通过巧妙的方式悄悄拆除了这些设备,避免了与阿方的直接冲突。
这一事件成为了中国驻外人员保密安全教育的重要案例,也在后来的外交工作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窃听器的“制造地”赫然标着“中国制造”,这一细节更让事件增添了几分复杂性。
随着1985年霍查的去世,阿尔巴尼亚国内逐渐开始呼吁恢复与中国的正常关系。阿尔巴尼亚的新领导人认识到过去霍查执政时期对两国关系的破坏,决定重新恢复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面对这一变化,中国本着大国的胸怀,回应了阿方的请求,中阿关系逐步恢复正常。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经历了曲折与波动,中阿两国最终还是找到了恢复友谊与合作的道路。两国的关系也将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沿着共赢的轨道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发布于:天津市